回望东瀛:日本的“变态”环保体系是怎样练成
发布时间:2020-04-10 01:24:08
旅行见闻:日本的环保规矩老外遵守也难
日本是全球公认的环保之国。干净,是许多游客对日本的最深印象。碧水蓝天,一尘不染,马路上的垃圾桶很少,但也基本见不到纸屑和烟头。干净的城市环境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吸引大量外国游客赴日旅游。
但在日本人干净环保的背后,是日本人在外人看来近乎变态的、奇葩的环保生活。
我第一次到日本旅游,就听导游滔滔不绝地讲日本人如何处理生活垃圾。比如,想要扔掉一个饮料瓶,首先瓶盖要拧下来单独扔掉,同时瓶身上的塑料标签也要撕下来单独扔,最后塑料瓶体要用水将瓶内污渍冲掉、踩扁,再单独装入透明塑料袋中扔掉。再如,在中国能卖钱的粗大垃圾,如废纸盒、旧电器、旧家具等,在日本反而需要花钱去处理。日本人必须要把粗大垃圾搬到指定回收点,而不是放到平时扔垃圾的地方。
另外,扔垃圾也有时刻表。在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几乎都贴有两张时刻表,一张是电车时刻表,另一张就是垃圾回收时间表。每周7天,回收垃圾的种类每天各不相同。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
|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回收日历
日本人对超市垃圾的处理也很奇葩。以白色饭盒为例,人们在超市买了白色饭盒装的东西回家后,不会随手把饭盒扔掉,而是在使用后把饭盒洗净晾干,再交回超市,由超市把饭盒统一返还给厂家进行再利用。目前日本一共有40个生产饭盒的工厂,其中8家工厂既生产饭盒,又回收饭盒。而这8家的生产量,占到日本总饭盒生产量的90%。
在旅游景点,饮食摊贩产生的垃圾都负责自己回收。游客吃完之后,要分别扔到不同的垃圾桶中。这次我在日本旅行,非常注意这方面的事情,不仅仅是好奇,而且是自由行必备,怕为此闹出不应该有的笑话。从实际观察来看,日本人对外国游客还是很宽容的,酒店有专门的清洁人员把客人留下的垃圾重新整理分类。外国游客对日本的环保习惯也不能完全遵守:例如外国游客少的街区,非常干净;外国游客多的景区,就会偶尔看到随意扔的小垃圾和烟头。
回国以后,在网上查阅日本环保和垃圾处理的资料,才知道,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也曾饱受大气严重污染和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日本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通过日本政府与国民的共同努力,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日本的环保体系:细致至极的垃圾分类
在日本,垃圾被称为“废弃物”,被分成一般废弃物、产业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废弃物三大类,生活垃圾属于一般废弃物。当前,日本的生活垃圾又被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粗大垃圾和资源垃圾。具体的分类体系如下:
-
可燃垃圾:包括厨余垃圾、报纸、纸箱、纸盒、杂志、旧布料、包装容器等。垃圾丢弃方法:放入指定的垃圾袋丢弃。
-
不可燃垃圾:包括金属、玻璃、破碎的家电制品、陶瓷器、塑料等。垃圾丢弃方法:放入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袋丢弃。
-
粗大垃圾:包括白色家电类(电视机、空调机、冰箱/柜、洗衣机)、金属类、家具类、自行车、陶瓷器类、不规则形状的罐类、被褥、草席等。垃圾丢弃方法:首先,测量垃圾的大小。最长部分的长度为50cm以上的物品被认定为大型垃圾,2m以上以及70kg以上的物品不收集,需要预约大型垃圾受理中心处理。其次,按照长度交完粗大垃圾处理费用之后丢弃。
-
资源垃圾:包括饮料瓶、茶色瓶、无色透明瓶、可以直接再利用的瓶类。垃圾丢弃方法:罐清空后冲洗,然后放入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袋丢弃。
进入70年代,日本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随着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发展,垃圾分类也越发细化和复杂。这些分类不仅出现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日本其他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垃圾分类也一样。例如爱知县的一些城市将垃圾约分为26类,熊本县水俣市约24类。再如,德岛县上胜町在日本国内以垃圾分类细致而著称,分类竟达到34类之多。横滨的垃圾分类手册竟然长达27页,纷繁复杂的条款让人难以置信。因为难以记忆,家庭主妇一般都要在厨房里放一份分类手册,随时翻阅。
| 日本德岛县上胜町垃圾分类
日本的垃圾分类细致,不是为了显摆,而是为了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垃圾随手一扔非常潇洒,但潇洒之后是各种垃圾混合一起无法处理,最后只能垃圾围城。在日本,一个香烟盒,其间的纸盒、外包的塑料薄膜、封口处的那圈铝箔,就要分成三类处理: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纸,铝箔是金属,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三类丢弃。厨房的废油,在日本是这样处理的:主妇们会自己出钱去超市购买一种凝固剂,凝固剂倒入废油,油就成为固体了,然后将固体的油用报纸包好,作为可燃垃圾处理掉。
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会进行环保再利用。例如,日本的免费公厕都提供免费卫生纸,而这些卫生纸是利用回收的车票做成的。长此以往,已经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社会体制。
日本从1980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回收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
日本环保的发展历程
教训开始
环保的一切都是从教训开始的,日本也不例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日本的环境保护主要经历了“治理工业型污染、治理生活型污染、重视碳减排问题”三个发展阶段,相应的环保产业重点领域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1960至1970十年间,日本经济 “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增长伴随着“公害”产生了许多人为的环境危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日本的环保问题也相当突出,出现了很多关于垃圾问题的冲突:在环保史上,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痛痛病(镉中毒)”等公害疾病就源发于日本。
六十年代末期,公害患者与支援他们的司法团体接连提起了针对公害发生企业的诉讼。特别是新泻县新泻水俣病(1967年6月提诉)、三重县四日市公害(1967年9月提诉)、富山县痛痛病(1968年3月提诉)和熊本县水俣病(1969年6月提诉)这四大公害的诉讼,促进了日本对工业污染的治理。
国家立法
在六十年代之后,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政策,在此催动下环保产业蓬勃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庞大体系和世界影响力的行业。
1970年12月25日,日本国会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这部法律设立的目的是遏制废弃物的排放,并对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和处理,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卫生。
1986年颁布了《空气污染控制法》,对焚烧生活垃圾的设施做出具体规定。
随后在1995年制定了《容器包装再循环法》,1998年制定了《家用电器再循环法》,2000年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在长期法律和宣传教育的影响下,在公民自我约束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下,无论是日本的城市还是乡村,都将垃圾处理工作做到了极致。
到了九十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为了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型社会”的理想,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是日本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环境保护好的最重要保证。
这些努力使日本的环保法规形成了日趋完善的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为基本法,即《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
第二层次是综合性法律,有《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
第三层次是针对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专项法律法规,如《容器和包装物回收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再利用法》《食品回收再利用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利用法》《绿色采购法》等。
这些法律覆盖面广、操作性强、责任明确,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产业发展
2001年,日本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按日本环境省的产业划分,日本的环保产业被分为污染防治、碳减排、资源循环、自然环境保护四大领域。在四大产业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污染防治行业,主要就是废水、废气和土壤污染的治理。这一行业的发展对应于日本高速工业化时期,主要为了解决工业化所产生的公害病问题。主要行业包括废气脱硫、废气脱硝、污水处理工程、膜材料和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等,是由工程业务作为主导的一个行业。
随着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起,污染防治市场就增长乏力。日本现在环保产业中最受关注的有两大领域,其一是资源循环行业,其产值较高,占整个环保行业的50%左右,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回收及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细分行业中增长最大的是家电及电子回收行业。
日本的垃圾处理站叫做是资源循环站。垃圾经过分类处理后变废为宝,有的用于火力发电,有的用来建设蒸汽游泳池,从垃圾里提取金属成为原料,最后剩下来的垃圾渣用来铺路和填海,日本东京著名的娱乐区——台场,就有一半是垃圾填出来的。日本几乎做到了垃圾百分之百回收,依赖的不是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科技,是全民对环境的敬畏、真挚的感情和高度的民众自觉性。
体制成型
新世纪以来,日本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建立了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处理体制,不断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以废塑料回收为例,日本曾经是世界上第二塑料生产大国,废旧塑料的回收一直是困扰日本的严重社会问题,所以对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在3R(Reduce,Reuse,Recycle)政策确立后,在政府、企业和市民三方通力合作下,逐渐开始分类回收废弃塑料瓶、废弃罐头等,并以此作为再生资源来生产新的产品。
到2010年,日本全国共收集PET饮料瓶62.8万吨,其中29.8万吨在国内得到回收再利用,出口至中国等国家33万吨。所回收的PET废瓶,在日本国内有17.2万吨经过破碎和清洗,得到高品质的PET平片再生原料,其中49%用于生产塑料膜,34%生产化纤,11%用于化学法“瓶到瓶”的生产。为了提高再生产品的质量,回收中心也会将回收来的废弃塑料瓶中的异物、瓶盖及商标纸去除后,进行压缩打包成瓶砖,再提供给资源再生企业。
日本“变态”环保体系的练成
建立准则
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事情,也是居民自身利益、企业盈利目标及政府的行政权力之间综合交叉的复杂地带,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冲突。例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选址,就难以在民众中达成共识。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公正的规则,让整个环保系统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1971年,东京发生了“垃圾战争事件”。起因是1971年前的日本,垃圾分类并没有做得非常细致,当时东京曾经试图将全部垃圾送到集中分布于江东区等海湾地区的垃圾焚烧厂。当时这些未经分类的垃圾中,残存有很多厨余垃圾,含水量高,很难完全燃烧,最终造成黑烟,在海湾地区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卫生问题。
为了减轻海湾地区的负担,东京的各个区尝试在自己区域内建造垃圾焚烧厂,杉并区也曾经计划建一个垃圾焚烧厂,但市民反对,最终没有建成。于是继续把大量的垃圾运往当时垃圾处理厂比较集中的江东区,但江东区的民众认为杉并区拒绝在自己的地区建立焚烧厂的态度是不公平的,所以与区长一起发起抗议活动,拒绝来自杉并区的垃圾,并最终造成了混乱,成为“东京垃圾战争”事件。后来,在广岛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垃圾战争事件“,最终在日本形成了“排放者负责制”,即垃圾的来源地负责处理该地区的生活垃圾,拒绝将垃圾转移到其他地区。市民在抵抗运动中产生了两个理念:
-
第一是垃圾要在自己的区里进行自处理;
-
第二是带来麻烦的事情要让大家公平地去承担。
在东京,自己区的垃圾不拿到别的区处理,而是在自己的区内建立垃圾处理厂成为重要的原则,包括涩谷、池袋这些比较繁华的地区也必须有自己的处理设备和处理厂。
这种“谁污染谁治理”的重要的原则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准则,不仅国与国之间垃圾不能转移,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甚至大城市的城区与城区之间,垃圾一样不能转移。只有在这个公平的基础上,一整套垃圾处理系统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现在,不仅我们离这个标准还很远,欧美发达国家也说一套做一套,不停地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垃圾。“排放者负责制”还真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未来!
系统演化
在确立好基本原则之后,日本的垃圾处理系统就开始快速演化。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几经变化:
-
1930年,东京曾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和非厨余垃圾;
-
1973年,垃圾分类变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
1974年,广岛提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型垃圾、大型垃圾及有害垃圾五种分类。
-
此后,1993年开始回收瓶罐,1994年回收大型垃圾,1997年回收塑料饮料瓶,2002年起设立荧光灯管定点回收。在家电和电子产品兴起之后,日本又开始建立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系统。
日本的废旧家电资源循环利用以有效利用资源、对有害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为目的,并不断提升处理技术,不仅回收率高,处理量巨大,整个回收系统的运行也非常稳定。据日本环境省2011年日本废旧家电回收情况报告显示,日本《家电回收利用法》自2001年4月1日实施起这些年,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率连续呈现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空调回收率为89%(法定标准为70%),显像管电视为79%(法定标准为55%),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为83%(法定标准为50%),冰箱和冰柜为79%(法定标准为60%),洗干一体机为87%(法定标准为65%),全部超过了法定标准。
良性循环
目前,日本的环保系统,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垃圾的处理与回收计划性之强,全球独一份!
在日本,垃圾的收集和转运由各个区自己负责,各个区会根据产生垃圾的种类以及垃圾产量的季节性变化制定详细的收集计划,对垃圾收集点的设置及收集频次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于部分收集运输范围较大的城市,通常会设立垃圾中转站,以便把垃圾从中小型车辆转载到大型运输车辆,因此提高了垃圾收运的效率。废弃物处理产业中垃圾收集运输的费用所占比例极高,因此通过提高垃圾收运的效率可以削减经费负担,并且可以维持及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巴塞尔公约:全球环保体系何时练成?
就在本文写作过程中,从瑞士的日内瓦传来消息:2019年5月10日,在日内瓦,186个《巴塞尔公约》缔约国一致同意修订公约,将塑料垃圾纳入管控范畴。不再允许发达国家将他们的“塑料垃圾”随便丢给发展中国家处理!
《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简称《巴塞尔公约》,该公约于1989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1992年5月正式生效。旨在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公约要求各国把危险废料数量减到最低限度,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尽可能就地储存和处理。
公约明确规定:如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料,出口危险废料的国家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料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料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1995年《巴塞尔公约》的修正案禁止发达国家以最终处置为目的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危险废料,并规定发达国家在1997年年底以前停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用于回收利用的危险废料。
而此次修订该公约,将是“历史性”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从此都要关注塑料垃圾的处理,这对于保护环境,减少塑料垃圾的污染和提升人们对于塑料垃圾污染的意识来说,都有莫大的好处。毕竟,各国都意识到了大家都是地球的一员,都需要对人类共同的环境负责。
然而,在这需要体现大国精神,需要对全人类负责的场合,美国政府却再次站在了世界的“对立面”——“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同意减少塑料垃圾,除了美国!”(英国《独立报》的标题)。这种毫不遮掩的无耻,让全球环保体系的练成遥遥无期……
英国《卫报》的报道就指出,自从中国在2017年开始禁止以塑料垃圾为主的洋垃圾进口以来,亚洲诸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样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就成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倾倒塑料垃圾的对象,害得不少这些国家原本绿色的村庄在短短1年里就变成了垃圾成堆的“垃圾场”。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 “东京垃圾战争事件“,就不难发现“排放者负责制”的重要性了。它可以说是整个环保体系的基石。只要存在着 “垃圾的可转移”、“垃圾的可付费处理”、“垃圾处理算经济账”,一个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就无法建立。任何一个不公平的火星,在未来都可能燃起熊熊大火,“大不了一起完蛋”就是最后的终局。
在日本48年前就解决的事情,日本人“总怕给别人添麻烦”的羞耻文化,与美国霸道得一点都不遮掩的无耻形成了最醒目的环保风景线。
“垃圾的可转移”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尽管日本建立了如此完美的垃圾处理体系,日本也将回收后的塑料垃圾作为原料出口到中国。在我们禁止洋垃圾进口之后,这些经过日本人严格分类处理后的垃圾废料,日本人也感觉难以消化。由此,只有在“谁污染谁治理”透彻地执行之后,人们才会有切身体会,才会真正减少塑料的使用,一个真正完美的环保体系才会练成。
单单宣传环保而不减少使用量,最后还是会引发整个环保系统的崩溃。我们真应该彻底反思我们做环保的方式方法,不应该天天勤于表达环保意愿,而不采取有效的行动。至于美国那些天天坐着私人飞机到处去做环保秀的大佬们,我们真应该让他们闭嘴!如果有可能,真想给他们设计一个比赛:在塑料垃圾中极限生存,看看他们能在自己制造的塑料垃圾中生活多少秒?!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邵鹏 秦朔朋友圈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 上一篇:一图读懂2020年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宣传教育
- 下一篇:没有了!